馆情介绍
本馆简介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馆情介绍 > 本馆简介

部门简介


发展历程:上海体育学院档案馆(校史馆)的前身是1963年8月成立的文书档案室。1964年,推行部门立卷制,最初设立院长办公室、党委办公室、人事科、教务处、总务处、工会、团委、体育系、运动系等九个立卷部门。1978年复校后,学校开始筹建科技档案工作。19829月,文书、科技综合档案室成立,挂靠党委办公室,将科研、教学、设备、基建等科技档案纳入集中统一管理范围。20037月,档案馆正式成立,撤销综合档案室,并报送上海市教委备案。新增财会类、学生类、干部人事类等门类档案,实现对全院共16个门类档案的统一管理。201812月,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,将档案馆设为独立设置的正处级直属单位,校史馆建设职能划归档案馆,确立了一个实体、两块牌子的一体化工作机制。同时整合档案校史资源,增加年鉴编撰、校史研究等功能,形成档案种类齐全、架构独立完善的高校档案馆格局。

馆藏建设及工作机制:目前,档案馆集中统一保管学校各种门类、各种载体的档案,涵盖党群行政教学科研基建设备外事出版财会声像实物人物、学生、干部人事、死亡档案及资料等共16个门类。馆藏档案总卷数共计7万余卷。档案馆现有建筑面积约515平方米,其中库房面积占440平方米。档案馆基本设施完备,配备智能密集架、防磁柜、复印机、数码相机、扫描仪、视频监控系统、24小时恒温恒湿控制系统等,符合“八防”要求。建立覆盖全院各部门的档案工作网络,全校涉及归档部门47个,兼职档案员62人。档案馆定期召开全校档案工作会议,通报档案工作情况,开展归档业务培训,逐渐形成了学校领导、档案馆指导、归档部门负责、档案员落实到位的四级工作网络体系。

岗位设置及人员结构:根据档案管理流程,档案馆(校史馆)设置综合档案收集归档指导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、学生档案管理档案服务利用、档案校史编研、档案信息化建设及库房管理7个部分。在人员配备方面,配备7名专职档案管理人员,列入学院事业编制,享受学院教学、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同等待遇,并大力支持档案专职人员的进修和培训。目前,我馆馆员年龄结构上,平均年龄为44岁;学历结构上,研究生学历占60%本科学历100%;职称结构上,档案系列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名。

档案校史编研:在档案编研方面,编辑完成《上体记忆》《体育大国崛起》;梳理学院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名单,编辑完成《上海体育学院历届毕业学生名册》;与宣传部联合举办《大师之路——纪念上海社科大师、著名体育教育家、上海体育学院首任院长吴蕴瑞先生》图片展;编研成果《从档案中提炼优良办学传统》入选上海市《档案,让社会更加和谐——上海档案利用效益成果展》材料征集活动;参与上海档案系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摄影书画作品展,获三等奖。制作《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暨复校三十周年图片展》,扩大档案宣传力度。

档案信息化建设自颁布27号令来,我馆开始起步档案信息化工作,制定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制度,摸索纸质文档和电子文件同步归档工作,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信息化建设。坚持“安全第一”的原则,以提高档案利用率为目标,积极探索和创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路径,构建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。目前形成了以“南大之星”档案管理系统、上大枫蓝学生档案管理系统、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为主的三大系统平台,实现全馆档案全过程信息管理。完成馆藏在存档案30余万条的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中心建设,并逐步向各归档部门开放,实现在线同步检索。以“对重要的,使用频繁的,亟须保护的档案优先”处理的原则,扫描档案全文数据共约70余万页。疫情期间上线远程档案利用服务平台并开通微信公众号,打造“线上查档”服务品牌,开启“随时随地,线上查档“的档案利用服务模式。

上海体育学院档案馆(校史馆)将秉承“为党管档,为国守史,为校存史,服务师生”的理念,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档案工作,积极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中心工作,加强管理与服务,落实发展规划,提升队伍水平,打造高水平档案馆,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!